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掌门人纪晓明
泾渭茯茶数字化、智能化压制车间,工作人员调试设备中。
近日来,作为陕西省咸阳市2021年第二季度重点项目,泾渭茶博园门庭若市,参观嘉宾络绎不绝。
他们的关注点纷纷落在几个关键词上——数字化项目、信息化手段、智能制造系统。这些词让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呼之欲出:革新传统茶企生产模式,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茶产品。
很显然,这个梦想的拥有者——陕西省政协委员,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、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掌门人纪晓明已在解题路上。
坐得住技术“冷板凳”
事茶近40载,纪晓明最懂茶的优势与短板所在。
“茶首先是一种饮料。饮料与饮水不同,后者是解渴,前者则更需要满足文化、精神和心理的多重需求。在这方面,茶堪称鼻祖。中国茶品质优良、历史悠久、文化积淀深厚,无论是从品饮价值还是精神文化层面,都难以被超越。”在纪晓明看来,要打造影响世界的消费品,茶最具前途,也最有可能。
“要实现这个目标,现代技术是前提。我们亟须找到一条路,把最先进的技术与最精粹的民族文化、传统技艺结合起来。”纪晓明说。
但在茶行业,一道现实鸿沟摆在眼前:做茶的人懂工艺,对现代技术却是个十足的“门外汉”,数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等专业术语,如同摩斯密码令人费解。在这点上,连纪晓明也不例外。
可他同样清醒地认识到,这道壁垒打不通,自主研发出真正具有革新意义的现代化茶叶生产设备就难以实现,世界影响力之梦更将遥不可及。找团队磨合、协作、分工,换作彼此熟悉的语言再碰撞、科研,这段路考验的不只是沟通能力,还有对未知领域的理解能力,以及坐得住冷板凳的耐心与坚持。
数年匆匆流逝,他们见证着一套套设备从一个个简单的零部件组装成一个个“庞然大物”,见证着一个个编程代码化作一个个实体产品:如今在这片占地200亩的茶博园内,智能化茯茶生产线、仓储物流中心、茯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、茯茶文化中心等配套建设相关辅助设施已经建成,数字化的联机和调试将稳步推进,预估明年上半年可正式开工。“一路走来,我们摸着石头过河,用筚路蓝缕来描述也并不为过。但同样地,我们也要感谢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,现在苦尽甘来,离成功已越来越近。”纪晓明笑着说。
曾被“逆耳之言”刺醒
回想这段时光,纪晓明可能还要感谢一个人,感谢一次并不愉快的经历。
早年间,作为某颁奖礼的获奖嘉宾,纪晓明出席主办方的庆功宴。席间,一位到访的参会者对茶行业颇有微词,甚至高声表态:“中国茶行业是个耻辱的行业,搞茶的人都没有素质。在茶圈,我连一个真正可以对话的人都找不到。”
听闻此言,纪晓明与之据理力争,对这样的表态难以认同,也感到非常气愤。
但到了第二天,平复下心情的他陷入了沉思。“中国茶发展至今,一直在变,品饮方式在变,加工品类在变,茶叶形态也在变,而为什么百年来,这样的变化少了?细数当下的产品,虽然看得人眼花缭乱,但究其实质,哪一样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类、技艺、形态,不是在百年前诞生的?我们更多的只是享受着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,市场上放大或宣传其文化价值,对茶真正能起到变革性的助推的贡献,我们还做得太少。”
而放眼世界,立顿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茶叶品牌,它曾在最鼎盛发展时期占据了全球近70%的饮用市场。“我们并非崇洋媚外,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的成功,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:在20世纪,它将茶包这种刚开始不被认可的产品形式推广到全世界,让品饮方式更为便捷,品质更加稳定,是打破了传统茶产业发展的革命性举措。”纪晓明说,“作为茶叶原产地的事茶人,我们的责任更重,要勇于创新,创造出真正可以影响世界、带动整个行业变革的特色、技术和产品。”
当年一席话,刺痛纪晓明,某种程度上,也刺醒了纪晓明。他大胆跳出“舒适圈”,也跳进了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里。
传统与技术有矛盾吗?
前不久,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同时,一个衍生话题再度引发关注,传统技艺的保护、传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,是否存在此消彼长?
“二者不仅不矛盾,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,能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。”纪晓明开宗明义。
“说到技术,非遗何尝不包含科技含量?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有价值的文化遗产,正因为它独到的科学技艺和管理技能。只不过古时没有‘科技’这种现代化表述而已。”纪晓明说。以他最熟悉的茯茶为例,“茯茶就是在数百年前,在一个没有微生物概念的年代,生产出的具有高品质的、微生物参与的茶产品。”当时,湖南等周边区域都将原料运至陕西,由这里的制茶师傅加工制作,最后制成的茯砖茶是一样的重量、一样的尺寸、几乎一样的味道。茯茶的诞生,不只是上天的恩赐,其背后也有着很深的科技内涵。
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的定位更为明确,要活态流变。非遗承载着两个使命,一个是对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延续,我们有责任、有义务保护好、传承好;另一个更重要的,是它能够为人们提供历史的认知和未来发展的指引。”纪晓明说,“传统的技艺不能灭失,依然是产业品质发展、精神传递的源流,我们要用现代技术和手段,将其更清楚地描述和认知出来。这样的活态流变不仅更有益于人类文化价值的传扬,也更能让非遗为未来的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发挥更大作用。这场传统茶企的转型升级之战,我们责无旁贷。”
记者 徐金玉
编辑:石永波
忒色 通讯员 贾智炜摄10月1日,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内,一对母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 2023-10-02
忒色 00—18 2023-09-27
忒色 王赛时表示,酒鬼酒馥郁香,综合了中国白酒所有的工艺特点,集众长于一身,复杂的工艺造就了酒鬼酒的独特风味,攀登中国白酒最高峰 2023-09-27
忒色 在碑林区友谊东路某蛋糕店内,记者发现了一款油泼辣子口味的月饼 2023-09-27
忒色 伴随“汉服热”,今年22岁的玉山加入了跟拍摄影师的大军 2023-09-27
忒色 “下一步,西安市将持续在升级硬件设施、优化管理服务方面下功夫,不断优化特色街区的购物环境,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2023-09-25
忒色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,大明宫遗址以唐风文化为根基,创造性地加入青春潮流动力,并通过沉浸式游园、体验式华服展演、创新性场景穿越、多业态文化跨界等方式,诠释‘千年国风赏’‘盛唐花月宴’‘非遗文化展’等内容,让唐宫‘活’起来 2023-09-25
忒色 唱响古调 体验梨园文化9月8日至15日,由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、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、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办事处主办的“遇见城墙梨园夜”秦腔文化艺术周在西安明秦王府城墙旁上演 2023-09-20
忒色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,这两枚里程简“接力”勾勒出汉代丝绸之路东段、长安至敦煌的具体线路走向和重要节点 2023-09-20
忒色 本次旅游专列除设置汉服、甲胄展示区外,创造性地设立了专门的化妆区,配备专业化妆师,为游客打造出最完美的唐代形象,体验从未有过的“上车变身,下车穿越”的独特旅行感受 2023-09-12
忒色 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8月30日、31日,先后刊发《暑期文旅消费活力四射》《智慧旅游令人耳目一新》等报道,西安大唐不夜城、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、汉服妆造特色产业等受到关注 2023-09-05
忒色 8月22日七夕节,延安景区联动推出七夕主题活动,让游客感受陕北婚嫁民俗文化 2023-08-23